2005年9月20日

四件事

一、迪士尼

十年前去過日本的迪士尼樂園玩......

以前固然喜愛迪士尼,而且很想香港有迪士尼,小時候天真,覺得迪士尼比香港的海洋公園還要好和新,所以自然有這個念頭。

大約四至五年前,董建華好大喜功,要將香港成為曼克頓、倫敦之類,迪士尼是他留下來的其中一個產物。當有了財政上的共識,迪士尼工程便上馬。由那一刻起, 我已經沒有小時候那種渴望和嚮往。今年迪士尼已落成了,事前迪士尼和其合作伙伴做了很多impression management,例如先開欣澳站 (其實不完全是impression management,將軍澳線的北角轉車站和西鐵的尖東站都是早一兩年建成了),除了多一個景點可以看日落、拍照和好去處,我相信不是所有人認識香港的 一些地理位置,有誰知道香港有一個周公島﹖兩個銅鑼灣﹖更遑論欣澳前身叫陰澳﹖有時覺得,過去的不為人知,以為欣澳是過去和現在,從來都很 「Sunny」。

迪士尼線早一個多月開放,先開放門外的公園,再開放其他設施以至碼頭和酒店,未能試玩迪士尼的,至少可以感受一下遠離香港,幻想自己不在香港......到近一兩天又見廣告、巴士廣告宣傳。

奇妙歸奇妙,實在太多人去迪士尼啦,相片在網上流傳,加上自己七月去過韓國的Everland,又聽聞迪士尼比海洋公園的細,於是懷疑香港的迪士尼會是Everland的翻版:一點也不神秘和奇妙了。所以我不像電視訪問的一位小姐所講,前一晚高興得睡不著覺。

很多人討論過迪士尼文化霸權等問題,吳彥祖聲言杯葛迪士尼......可是過分文化霸權令到旅程不奇妙:我家附近有巴士直達迪士尼,但為何站牌和巴士沒有相關裝飾呢﹖灰姑娘好像有南瓜車接送...... 要奇妙,一定要做全套,什麼城巴和龍運巴士,破壞了氣氛......

二、派米

老人家取米,是為一家平安﹖慳家﹖還是他/她的下一代不予他們食糧和關懷﹖主辦單位亦沒有人性,只怪政府沒有措施防止意外。主辦者將來也是老人......

輪候平安米形同虐待:真的十分貼切!

三、<危險人物>

還未閱報了解斬人的動機,但不了解小孩有什麼邪惡的地方,以致去斬他,斬的竟然是中四的學生,斬人還要因為開學而保釋,未知是努力讀書還是別了。

經常見人說一代不如一代,其實成年人都叫青年做不法之事。

翁律師又可以出書賺錢了!

四、樂壇定律

經常聽見有不少舊歌手復出的復出,新人出的出,可是只是一瞬間的事,過一會便不見了他們。今集的 <勁歌金曲> 有太極,背後的所謂「支持者」......如果要支持的就不是全部同一張「太極」牌啦。

關淑怡、太極,過一會便會忘記。

2005年7月29日

笑柄

從前的夏日,空調開得極冷,當問及可否將溫度提高時,對方說:「這是中央空調系統,不能調校。」結果加穿多件衣服都著涼......

由於空調造成空氣污染,環保團體認為要搞「無冷氣日」,讓小孩子在高溫無空調滋味。可惜,學校建築設計向來無顧及如何在無空調時仍通風,一眾小孩子在比室外更熱的室內上課。

及後認為空調在25度才最好,最一處都要25度,人的感覺可以量化嗎﹖每個人真的覺25度才最舒服麼﹖偏離一度可不可﹖先開低的再調高可不可﹖比中央系統更靈活些好不好﹖不過,答案告訴我們,25度還不夠,要.5才「完美」!我未見空調機有25.5度......

記得以為在中學,有人覺冷有人覺熱。空調開得怎樣,應該是讓一眾同學討論學習的機會......

2005年6月30日

一年、兩年……

由2003年開始:和兩位朋友上了街,雖走了大部分,但又不算走足全程,因為未上到政府總部便放棄了。



第二年,沒有朋友陪我去,自己也打算去,只想看看情形而已。乘車到銅鑼灣,拍一拍照,再到金鐘,遇到一對新人。計算起來,如果未離婚的話,剛好一年。第二年,人仍很多。期後自己由金鐘行上政府總部,好像補充上一年未行完的路……

第三年,都沒打算了……沒打算並不是因為我對政府改觀。香港不會因為一個人下台而變得更好,改的路還遠……

(今天兩手很軟,所以很少文字。上面全是本人的相片)

2005年6月20日

6月19日的清晨

昨天在長洲 (可我不是住那裡),早些起床希望可以望到日出,結果不算太成功......







2005年6月19日

遐想的交通設施 / 配套

有時候,多乘交通工具,就會有遐想:

- 幻想巴士座位前如飛機座位有一個袋子,放著雜誌和書本。民航機放的子飛行安全小冊子、嘔吐袋、雜誌等等。巴士座位是否能放著都市日報、招職、人家不要而完整書本,培養閱讀風氣呢﹖

- 近來東鐵辦了一個閱讀書室。乘客可將沒有用的書籍交予沙田車站,供其他乘客取閱,閱讀還予書室。但是像我上課日由紅磡 / 九龍塘車站返大學的,也懶得落車上那個書室借書,再上車回校 (當然我不會連學校、公共圖書館也懶去,因為我不想這樣花時間在旅程上)。聽人說過日本的車廂裡的行李架 (其實不至於放大型行李) 上用長長的繩掛著不同的書本,要是我可以坐下來的話,我就取閱上面的書。我不介意沒有選擇,總之這個提議能帶來方便。

- "Shall we dance" 一劇中的男主角每天要乘鐵路回家,由於鐵路車站離他家有一段距離,所以要騎單車回家。以我所知,新市鎮有不少單車徑,新界西也不例外;我也知道西鐵車站離 市中心很遠,若要乘西鐵回新界的家,應該要轉輕鐵或接駁巴士,但是那些路線固定,可能要繞圈子才能回家,有可能接駁的車程就是等於西鐵 - 由新界出九龍的車程 (而且又要等接駁巴士輕鐵......)。很奇怪新界部分地方除了各單車徑不連接外,沒有一條單車徑是能到達西鐵車站!單車接駁除了環保外,也不受接駁交 通工具的限制 (路線、候車時間、需求)。

- 曾經在網上看了一張圖片,是一個轉乘站,只要繞過對面便可轉車 (巴士與鐵路互相轉乘)。這點地鐵能做到,但是只限於地鐵轉地鐵。若輕鐵轉乘西鐵呢﹖曾試過在屯門站轉乘輕鐵,要行一段電梯落地面然後再爬上去,這樣又若了老人家,又浪費時間。

當然還有很多遐想,例如巴士的地鐵式收費、重售學生月票等,有不少在外國推行已久。我經常覺得香港的交通在硬件上做得不錯,車又新又舒服,但配套和軟件方 面卻做得不足,可能那些官員經常乘自行車,沒了解或嘗過集體運輸,又或是沒有修讀和交通工具有關的科目,結果就出現遠離民居的西鐵、一籮籮取消巴士線政 策、搬走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等事件......

2005年6月13日

版權﹖

和美國回港的舅舅談了版權的問題,在美國有一種叫OSF (Open Software Foundation),這些團體認為原創出來的應該和大家分享,有四種主要的程式都可免費使用:L.A.M.P. (L是Linux;忘記A,是asp嗎﹖M是MySQL;P是php),當然還有其他等。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是OSF同類團體,他們的目標是"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FSF), established in 1985, is dedicated to promoting computer users' rights to use, study, copy, modify, and redistribute computer programs." (FSF -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http://www.fsf.org/) 上面還有一句bold了的句子:"You should think of "free" as in "free speech"."和言論自由是相等的。

近 來發覺就算用錢買了正版貨,都有諸多限制,例如想將CD換成mp3,好讓自己出街隨身聽,但CD有防盜功能;網上有圖片,原來即使有引錄出處,已經完全 尊重了原創,也是不可......上次我都討論過版權這回事,我老是不明白,為何是付錢﹖是他的心血﹖一定要用錢補償﹖我在尊重這裡意義是:不要將人家功 名歸功於自己。好像網上的一張圖,我取了並註明出處,這能令原創有嚴重 (指千萬元以上) 金錢損失麼﹖版權原來就講公平和利益,後者和公平有密切關係,所以如果「侵犯」版權反而對雙方有利的話,就不算侵犯。以 <他約我去迪士尼> 為例,一傳十,十傳百,最後是Jackie Chan她取得唱片商的合約和在十月出唱片。如果每次傳遞消息都要付版權的話,似乎原創者可以坐擁收不少費用,但是令其他人卻步,寧願聽了算罷,而Jackie便不為人所知。

我們從小就沒有版權 (尤其經常要收錢那種) 這回事,我年紀不大,未經歷過六七十年代,那時小孩子創造了不少玩意,也一樣供諸同好,基本上誰發明的也不知道。

港燦筆記發生了事,其實註明出處便可,他說因為有些要付版權費,我相信:如果說那圖是你自己又或是不說是誰,就對原創最大侮辱。付錢算什麼﹖究竟創作人要錢還是要意見﹖想大撈一筆﹖炒股最好,應該不比創作設計般太多腦汁和靈感吧。

好像權力多於講版權,其實我所講的版權是什麼﹖我真的不了解。又或是社會根本未有一個共識,所以我覺得大家寫blog的,都應該討論這個問題。擴大版權刑事法、付錢...... 究竟錢是防止侵犯版權﹖還是因為資本主義,正版商權力大,趁機坐擁收最多的錢﹖

香港的電影界、漫畫界,權力似乎很大很大......但是片子的質素......還是版權﹖

我平時有拍照的興趣和習慣,所以這裡的blog都會用自己的相。有一點可以肯定,自己的插圖配自己的文字,是饒有意義的!

2005年6月12日

中西端午

昨日去了赤柱的國際龍舟賽,好看,其實選去赤柱的原因有以下:
一、時間由早上八至九時到下午六時,為眾多地點最長的一個,因為其他地方大多在中午間舉行,而赤柱是舉行國際賽,需舉行四十場初決賽事。
二、相比其他地方,在赤柱你可以不只觀賞中國人龍舟,而且可以看到外國人;而外國人有外國的特色。
三、相比其他地方,赤柱是沙灘,其他地方是河為主。沙灘細,走位容易,在細小的地方可以和參賽手近距離接觸,拍照也容易。其他地方以城門河為例,長長的城門河起終點滿是參賽者和觀眾,要擠入去相信不容易,但赤柱正灘的環境將賽手分散,站在哪也能看到參賽者。

赤柱有兩個缺點:
一、沙灘只有終點,只有一個角度,又難看到開始是誰領先和落後,更遑論誰追上誰﹖
二、要是拍照的話,長焦鏡如380mm焦距相機算是可以,長些就拍到健兒努力爬的樣子,380mm的相機夠近拍的時候,健兒已到終點,已經放手。

我下午四時許到,發覺外國人很有新意,看網上的相,上午原來有聰明笨伯,下午決賽也見到女護士拿著兩瓶酒指揮,他們若比賽完畢更會高歌。這些在中國隊反而罕見,而且沒什麼特別......

還有一個分別:中國的龍舟是可以站著爬的,而外國規例是不可,因為外國人高過中國人,在最後中國和外國賽事,則採用中國規則,因為龍舟是我國傳統。

以下相片由本人拍攝:








「女護士」


芬蘭航空的牛角打扮

2005年6月7日

人生證據化

由中七老師叫我們提供資料給她寫大學聯招的信,到現在見工,都要提供履歷和學歷證書等證明。

現在我的做法是,在電腦內開一個新的資料夾,裡面有我的履歷,這個履歷,其實是當年班主任叫我們提供的資料,再更新及修改而成。

至於hardcopy,有一個file裝著所有我曾經得到的畢業證書、獎項等等。

小時候臝了比賽,得到獎項,是因為勝利,有了別人的認同。當時不明白家人為何要將獎狀過膠,又或是買一個file將之存放好。長大了,有些要放在保險箱,不知原因,更沒有想過想問為什麼。到今時今日才知道,部分證明其實是為了將來!

現代城市是普遍 (universal) 型社會,是複雜和抽象的,每天對不少人,有些人我們不認識的,要如何去信任,得靠過「第三者」,這些「第三者」就是街知巷聞、有名、有信譽的機構、組織, 至於我們怎樣對這些組織產生信任,可能是傳媒介紹、別人介紹等等,有這些組織證明我們有質素的 (透過證書),那別人就相信我們。這是現代社會最必需、最快分辨誰好誰壞的方法。

這些證書的內容,證明你有什麼獎項、有什麼學歷,近來只是參加了什麼講座、比賽都會有證書證明,而義工嘛,要以小時計作指標,夠指定時間有證書,有證書才證明自己有做義工,很熱心等等......

但是一個繪畫不錯的人,沒有任何獎項,那在陌生人的眼中會是怎樣﹖一個熱心的人,他所參加的義工服務,是視乎他的能力、興趣、熱誠,有些義工服務沒有證書證明,那沒有證明的他,算是沒有熱誠的人麼﹖

中學說過,會為每個學生開一個資訊夾,紀錄學生所有參與過的活動。如果沒寫日記,不知會不會以為自己人生中只有這些活動......有一天和中學同學聚會,回想以前很多事,不寫日記、不由同學提起,只得這些證書的時候,感覺某程度上的空白。

但不以證書考試比賽證明的話,見工任由吹噓,那又是危險的。

2005年6月5日

六四 (二)

一天早上,一隻被人飼養的龜如常在企缸生活,見有一道縫,便試著走出去,牠猛力的爬、猛力的抓,因為企缸太窄,毫無自由......

然而有人不介意那追求的「自由」。追求了十六年,那「自由」愈來愈遠,也無意識地失去,可能有替代品吧。公車經過天橋,乘客能俯望維園,身後的乘客說:「我也忘記六四是什麼了......」

十六年前的那件事,對有些來說,今天仍是擔憂;也對有些來說,今天有替代,又或是「以另一角度」去思考。

梁朝偉曾參與「民主歌聲獻中華」和支持民運。今時今日他說:
"I agree with the message, for example, during the June 4th incident, I didn't join in any demostrations, because w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id was right to maintain stability which was good for everybody."

候選特首曾蔭權:
「呢啲穩定,惠及香港,CEPA等項目都俾到機會我哋,六四喺歷史嘅地位係點,唔理當年經歷過嘅人定係年青人,都要客觀性去睇。」

這位學生完全符合候選特首所說的話:
「可惜的是,又有多少香港市民了解六四當年發生的背景與真實情形?......

「基 本上,當時的中國所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和全國人民的同心協力,可嘆的是當時的學生看不到中國政策「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一點,一個小小的錯失所帶 來的影響不只是千千萬萬的人民,而是萬萬億億的人民!然他們太執著於即時的反腐敗行動而忽略了穩定的重要性,盲目地跟隨外國的文化浪潮,成為了政治不穩的 因素。適逢蘇聯總理訪華,為了穩定、為了國體,中國政府在屢勸無效後派出軍隊到天安門廣場進行清場行動,確保首都恢復正常秩序,是為「六四事件」。

「各 位,六四事件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前車之鑑,提醒我們盲目激情所要付出的慘痛代價。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為了自己立場與目的而去提出一些偏頗論點來擾亂我 們的人,香港的市民,特別是我們的年輕一代,請不要空有滿腔熱誠盲目地跟隨別人去做事而沒有自己的思考,這只會令我們成為一個被人利用的扯線公仔,隨時被 人牽鼻子走而不自知。史實是真實地存在的,只在於我們有沒有放心思去了解和作一個理性而客觀的分析而已。而你,想成為一個公仔嗎?」

十 六年前這些學生只得一歲!一歲掌握了當時的事﹖是他的......告訴他,所以知道六四事件。可歸納出來的「理性」、「客觀」意思是:只要不跟隨潮流, 潮流支持民主自己便盡一切所能猜疑懷疑質疑民主;故六四眾人反對中央所對自己就持相反意見。是為相反的方程式,是必然的。

第二條客觀的原則是,人有什麼著數和機會,是可是前事不繼後事不提罷。

這些學生非常正義,愛國要如譚嗣同留在中國,所以梁啟超、康有為、孫中山是不愛國。但他沒有看到,譚嗣同要梁出國,孫在外革命成功。

那小龜幾經辛苦終於爬到出去,縱使企缸離地面有很高的距離,牠出了去,也曾想回原處一兩次,因為牠想在外找別的幫手,看看能否救牠的同類......



下一代 / 將來的人仍會知六四是什麼嗎﹖

我的相片,按此

2005年6月3日

六四

去年不知六月四還是五日的早上,商台節目 <風波裡的茶杯>中,梁文道如常接聽電話,有一位聽眾打來,先稱讚近來其節目容許反對聲音,之後便說其運動學生有錯。梁文道聽後很激動地說道,就算學生使用暴力,用不著解放軍和坦克......

我想今時今日很難聽到這般指責。明天是六四事件十六周年,已離中國人愈來愈遠了,可是每年中央政府都「循例」捉一班人,過後才釋放或不了了之。

去年從父親手中取過一本搜羅由八九年四月廿六的到六四過後每日不同報章 (包括人民日報) 之頭條,翻到六四之後,不少報章 (包括文匯報、大公報等) 均指責政府的暴行,消息更指當年廿七軍和三十九軍的事。這是中央的事,為何連我們 (市民) 也要被捉去﹖

一百萬人上街、指責暴行竟然變得愈來愈泠漠,這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左派報紙已經不從學生方面想啦,可能覺得學生有機會一手摧毁國家.....

叫人反省改歷史,其實自己也改歷史,根本是日本軍侵華,就走去憎全日本人;明明是隱瞞六四也不承認,竟然比日本好﹖

十六年......

2005年5月29日

版權

昨天,新聞透視的主持在節目播放完畢時,說若大家錄影了這套節目時,記得看了後便刪除……(應該是對版權新法建議有點異議吧)

心想,連錄了來保存的權利也沒有﹖

我想保存,那買吧,但電視台沒有出新聞透視VCD……

上網不能重溫……(沒有提供片段)

其實政府是否瘋,這個問題,其實看她如何對待電影音樂界,因為這政府始終是弱勢政府,真正「話事人」始乎是電影界、漫畫界,很多建議是由他們提出。

我的見解是,香港人對於版權理念十分極端:

連創作人也不尊重。音樂下載已算平常,將攝師師拍下來的照片兼且將其相框內的資料 (由誰拍攝) 也一併裁走掉,貼在別的討論區,以求得到別人的認同;抄blogger的文章而沒有引述來源,結構、次序一樣,即是根本不是在回應原文者的見解。

第二個極端是,即使沒有傷害原創者,那些都叫侵權,例如在家錄影、剪報等等 (我很懷疑原創者有沒有從中獲利,可能是替他出版的公司全數歸有……)。我也曾經在某個討論區討論 (不想講是那個討論區,因為討論區換了板主,有些板規修改了),說引經據典也不可,即不是引錄全求,可能引一兩句以支持自己論點,如斯惡規,否定了不少論 議文章。那討論區曾經有人說,最多可以貼連結,否則不會有人入有關網頁瀏覽,便看不到那網頁的廣告,廣告收入可能減少……這是保障版權的意義﹖

這些好像已遠離版權原本意義,希望原創者有合理回報,但是現在似乎變了保證一定收入。從前有人說,翻版會使原創者無心創作,若政府建議的新版權法 - 版權全面刑事化推出後,正版商豈不是在沒有努力的情況下也能獲回報﹖皆時有什麼動力去創作好﹖

我不是說支持翻版,只不過新建議太放肆,一些自由也被剝削,水貨不是侵權,也納入建議 (原來花多兩三倍價錢買法國正版香港電影DVD都可以侵權)。

其他關於版權的報導及評論:
保障版權 毋須趕絕租碟
明報 - 擴大監管 影響娛樂教學工作
明報 - 須平衡公眾與版權人利益

2005年5月28日

版權惡法

我對保護知識產權的印象是,因為有翻版的出現,令正版商不能取得應得的回報,所以要立例保障。保障的前提是在乎利益。

今集的新聞透視提及政府打算將知識產權全部刑事化,也就是說,在電器行播音樂,老師教授派發影印過的閱讀資料,均屬違法。

其 實無線節目 (不肯定是新聞透視還是星期檔案) 曾指作曲及作詞人協會 (簡稱CASH) 向在公開場合播放免費電視台的店主收取版權費用。很奇怪,替免費電視台播放,不是增加電視台的覆蓋率麼﹖增加覆蓋率,不是為電視台增加廣告收入嗎﹖雙方 - 店主和電視台,不是取得利益嗎﹖究竟收版權究竟有沒有用腦﹖

派閱讀資料,例如報紙,如果又要提倡正版,學生是不是要千方百計找十多年 前的正版報章﹖為什麼報業集團不再刊十年前舊報﹖學生們用錢也買不到,不能學習。 如果要老師付版權,那老師們要先花大半天點算,聯絡每一間報館。但是,這樣有什麼意義﹖對報館有什麼損失﹖只是增加收入罷了。

節目提及錄 影作私人收藏,剪報、將自己的正版CD轉成mp3也算違法,連同學借閱漫畫也是。或許我們沒有思考過版權應該是什麼﹖其實正版商是不是藉口濫收 版權﹖不錯,音樂、電影等等侵權情況嚴重,但有些時候,舊的音樂 (即連精選也找不到)、MTV 我們用錢也未必買到,找不到我們會怎樣做﹖正版商有沒有思考有關問題﹖電器店播音樂,Roadshow、無線播音樂節目,有時是免費宣傳,已經沒有收取廣 告費,究竟你們還想怎樣﹖

香港畢竟是落後的先進國家。其他城市盡力平衡公眾和正版商利益,在官商勾結的社會,我們走的是相反方向……

(待續)

2005年5月27日

Xanga.com is down!

近來xanga主頁都有這段話:

We are performing scheduled maintenance right now, the site will be back up shortly.

Thanks for your patience,
The Xanga Team

不知由什麼時候開始,xanga偶爾出現故障。這些故障使我想起當年uhome,uhome是其中一個互聯網供應商,提供38MB免費網頁寄存,支援CGI、PHP等等,而且保證上網速度快。

可是uhome最終保證不了質素,有些伺服器故障,沒有再修復,到現在,五個伺服器中,不知有沒有一個能正常運作呢﹖

除了uhome外,有很多互聯網供應商難以提供免費的服務。在免費網頁寄存方面,基本上只有yahoogeocities能提供正常服務。其他的如果不涉及大容量儲存的,如討論區、blog等等,供應商仍能提供免費服務。

雖然除了gmail、yahoo提供以G計電郵容量,還有一些也能提供更多容量的電郵戶口,但是能做到了卻不多,也不易找。

xanga 的用戶愈來愈多,那所需要的空間和伺服器數目愈來愈多,為應付將來需求,伺服器要不斷升級,但是xanga的prenium能為其公司帶來足夠 的收入嗎﹖xanga這個潮流會否在有一天停止﹖如果會的話,會不會轉用blogger﹖又或者分散到其他較不流行的blog供應商裡 (分幾個派)。

我沒有花時間仔細搜索互聯網供應商的生存時間,不過yahoo暫時算是較長命的,"xanga.com is down!" 究竟是普通的感冒,還是死亡前的警號呢﹖
----------------------------------------------------
Miss Lee港燦在他們的blog內引述了李國章的話:
「我如何支持李國寶﹖我說我支持李國寶,因為我的銀行戶口在東亞銀行,若果我不支持李國寶,個戶口有問題…至於我會否支持李國寶﹖又支持曾司長﹖我很多時都支持李國寶的。」

「我如何支持xanga﹖我說我支持xanga,因為我的戶口在xanga,若果我不支持xanga,個戶口有問題……至於我會否支持xanga﹖又支持blogger﹖我很多時都支持xanga的。」

我仍然同時使用xanga和blog,因為兩者各有用處。

2005年5月25日

迪士尼之歌

香港都有原唱歌手的,但很少被唱片公司邀請簽約。

近來互聯網經常留傳著一首歌,叫<他約我去迪士尼> ,由kellyjackie @ Royals所唱。起初我在老鼠求生記這個blog得知這首歌曲,下載了,很動聽,聲線如梁詠琪,但運氣等方面比梁詠琪的好,我媽媽聽過這首歌曲後也大為欣賞,雖然她認為氣方面仍有待改善。

這首歌傳得快,香港雅虎網頁中熱門搜尋其中一個便是他約我去迪士尼,而獨立媒體(香港)引述fred所寫的愛我,別約我去迪士尼中更提及原唱歌手之xanga網頁,並附上網址。接著她的xanga突然間有大量的回應,每篇文有達60-80個回應。

到此刻,她已經為 (網上) 人所識。

互聯網威力很強,只不過是「一傳十、十傳百」,差不多所有人都認識她,相信這個是必然,共產黨也未必完全阻止。

Blog、迪士尼之歌其實是社會學 (新) 課題,如何傳播這首歌,其實我也不太清楚,希望將來可以再作研究。

2005年5月24日

回到過去

今天約了一班中學同學看電影,七人品茗以每人四十元叫了七十九項點心後,趁有時間去了母校參觀。

我們很無聊先看門口的壁報板,笑駡板上的字寫錯、語法不當,又指「語文周」的「周」字寫錯了,之後去了教員室門口,門外貼了一張教師位置的紙,知道教師的位置有所變動。由於我校六樓也有教員室,看了那張紙後,那張紙暗示有些教師失去權力,而被「放逐」到二樓。

我們上了中七的班房,門沒有鎖上,我們分別坐在當時的座位,很奇怪,自己在校外不記得那位置,走入來便記得一清二楚。我們也記得當年的事……

又上過四樓籃球場,籃球場是當時我們排隊上課室的地方,當時我們聽著校長的廢話,同學課外活動的資訊……再次排當日的位置,又記得更多有關的人和事……

一幕幕的圖像浮現在腦袋……

走上六樓再上天堂的課室,見到我們認識的校工,見到課室內未被擦去的中化試題。今天我們過了會考,升上大學,見到試課便不斷咒駡試題設計……

再落一樓的禮堂,終於見到一位老師,正為同學排綀畫劇,因為他們的劇很成功,要到西灣河文娛中心演出,我們為他們高興。她沒有教過我,但仍記得我。

今天不是我第一次重返校園,但認真的仔細的到過每一舊處,都能讓我回顧當年,能回顧當年,才記得自己如何成長。

後記
語文周的「周」經我們問過那些老師後,正常或傳統的寫法應是「周」而非「週」。

2005年5月23日

性感校園

上星期三港台播放 <非常平等任務> 的性感校園一集,談述一個女學生無論在什麼地方都受到一男同學的性騷擾,當女同學有勇氣去告發予男班主任,男老師認為是小事,期後請了一位輔導老師 (這在片段並無明示) 和她談,由第一次的談話中,那位女士沒有空間讓她回答和傾訴,最後更指她出身於單親家庭。男班主任更指她向來不懂得尊重人。最後女同學燒他人籃球,更告訴 她哥哥被性騷擾一事,上平機會投訴。基於條例所限,只能和解。男事主不認錯,只肯金錢賠償。片段中女同學將手中的二千元放開,表示金錢創傷不能彌補心靈上 的創傷 (短髮)。她只有憤怒、害怕和無奈。

這套片子播出後,明報專欄和網誌都有討論。要討論的有很多,例如拍攝手法我覺值得一讚,但是這裡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第一是學校處事手法;第二是教育內容和制度。

可能片子誇大了,不過女教師 (我從不相信她是社工,一般來說,受訓綀過的社工先會問受害人不少問題,因為不知有關背景和事情來龍去脈,又如何去幫助別人,甚至以客觀地判斷事情) 的冷酷反映學校無意解決事情。很多時候,我們看到有不少報導都指學校沒有理會受害者。如果編劇加入社工角色,那事情最終會否獲得解決﹖一校一社工,社工始 終太渺小,社工最多可以改變人的想法。雖然社工可以將事情告知予校方,但校方的行動是關鍵。我並不是說校方一定無情,但有時我覺得香港學校校方已經標韱了 每一個人,一個同學不受寵愛卻被人欺負不受老師歡迎,有沒有老師相信他和替他解決問題。片段中女同學甚少和男同學談話,所以班主任認為是一場誤會,是她為 人所致,結果很不公地解決問題。

當然我相信有熱心老師,但似乎不多了……

第二是教育結構,一社會向來包括男和女,向來複雜,但有些學校竟是分男和女校,有小學和中學,開辦校舍的人認為是安全,絕不有意外懷孕,可是此等安排卻減 少男女共處的機會。沒有男女共處,兩性別如何互相了解﹖如何知道對方感受﹖尤其男女中學,令原本害羞的男同學更對同齡女性害羞,因為他們的性格令自己更少 外出結交校外朋友,自己認識的世界是男性為主的世界,他最多不怕廿三十歲的女性,因為那些是老師。至於其他,和女同學共處時間有限,在男性校舍,可以肆無 忌憚以文字玩弄女性。而且見女性機會少 (縱使校外有女朋友),更令他們好奇做義工,睇AV,為的是見靚女。

男女校在中學更普遍,但中學時期更是由小童過渡到成長階段,如此重要的過程竟然單性過活,長大後怎樣和異性相處﹖

學校沒有盡最大努力傳授性知識,也甚至貫輸對女性尊重的意識,性教育工作也懶搞,只是仁義禮智,卻不理解女性如何受委屈。我校中一曾有一個下午是性教育講座,可是隨後六年並沒有相關資訊傳授,只是派過一份有關同性戀小冊子,但立場是反對同性戀……

2005年5月22日

對不同宗教的態度

其實有一固定宗教的人,對於其他宗教他能否包容﹖

今天的公教報 <聖座向全世界佛教徒> 一文提及四十年前,梵二大公有一會議文獻:<教會對非基督宗教度宣言>,其中在宣言2指:「天主教會絕不排斥這些宗教裡真實與神聖的部分」, 我的見解是,「真實與神聖的部分」應該是指誰是世上唯一,天主教和基督教認為只有天主是唯一的主 / 神,佛教則認為佛祖等,所以在宣言中,天主教徒只要認為別的宗教也在締造和平和推廣善愛,根本不必要指責。

在報導裡,天主教更積極和其他宗教溝通,報導引述總主教公佈的文件中:「此種「生命的交談」,在佛教徒和基督徒共同生活、並肩工作的國家裡,可以使他們一 方面為自己的信仰做見證,同時加深對彼此的了解,培養心中的善意,促進睦鄰的氣氛。其實許多佛教僧侶和天主教神父修女早已建立了特殊的情誼。他們歡迎彼此 來到各自的佛寺和修院,在靜思、默想、反省中結合。」

在我看來,一個人有宗教信仰是他人生意義的方向,作為基督徒,我們可能樂意將喜訊與人分享,那喜訊應該不外乎耶穌拯救世人,但我們希望其他人有基督徒的核 心價值:愛。有一點我不肯定,我聽過上天堂的不一定是基督徒,只要他能愛世人,能寬恕別人 (我不是一個好教徒,不是經常祈禱反思閱聖經……) 便有;如果是的話,那我們不用執著於上述的「真實」(construction of reality),只要他們不作我們眼中的惡,我們應替他們高興!

現時急切的,是和諧和平……文件中指重建南亞需要宗教間的合作,其實締造和平得靠不同宗教間合作!

宣揚褔音是基督徒的任務,我並不是說對於不同宗教的人,我們不用對他們說,而是我們不必要人否認他人心目中的神,但褔音的一些價值觀,可能對於其他人也有用處的!

後記:記得去年暑假訪問了一位天主教同學的校長,他在學校舉辦了一些活動,讓同學認為天主教之餘,也認識不同宗教。

2005年5月21日

十字軍長征

原來當日我和一位朋友去長洲看飄色巡遊時,也有一段小插曲:
「當長洲會景巡遊沿途引來不少遊人的歡呼及掌聲之際,巡遊隊伍行經興隆正街的「基督純道褔音會」會址時,卻遭到約二十名正在唱歌跳舞的基督徒報以噓聲,該群教徒更刻意大聲唱歌,部分人一度與巡遊人士發生肢體碰撞……」(2005年5月16日 蘋果日報)

的確,基督徒會認為世上只有一個神,這就是天主,其他鬼神、什麼平安包,其實不應該。如果從社會學角度,基督徒認為有天主存在是事實,而沒有驅瘟疫這回事。基督徒有一套價值觀根本是正常的事,認為他人做錯也無不妥。

但是,長洲原居民都有另一套現實:
「太平清醮是一種保平安的「平安醮」。此後道士為人設壇念經祈禱叫『打醮』。於漢末道教盛行之後,逐漸衍變成「僧道設壇祭神」的專有名詞,其原始意義,主要在於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最後成為了祈神酬恩和施鬼祭魂合而一的民間祭典活動或傳統節日。
在香港,除長洲的太平清醮外,在沙頭角吉澳、西貢高流灣及塔門等都有打醮舉行,稱為「安龍清醮」。」(摘錄自長洲鄉事委員會網頁)

他 們認為有鬼神存在,至於為何大家不承認對方存在﹖因為他們小時分別受教會和鬼神文化所影響,要知小時候人並未建立一套價值觀,所以上述基督徒和長洲原居 民分別容許 (輕易地) 教會和鬼神價值觀的植入 (internalization),因而這些成為了他們的參照群體 (reference group)。當他們有一套自身的價值觀後,例如他們的所見與他們的價值觀不相容 (not compatible) (承認一天主存在與有其他鬼神保佑) 時,就可能會反對,至少不會去改變罷。

至於基督徒應該如何面對別的宗教﹖由於我不是一個好 / 算得上忠誠的天主教徒,所以我沒有資格去指導他們怎樣做才對。不過我的意見是,何不以寬容的態度去面對﹖

基督徒想的大抵是和平、人勇於承認過錯而悔改、愛別人、寬恕別人等等,如基督徒欲糾正別種宗教的看法是不難理解,但是要讓人接受基督教,基督徒是不是先貫徹耶穌的精神,多點寬恕和愛人呢﹖這方法比上述基督徒所做更有效呢﹖

社 會學雖然求實徵,但不否認宗教,因為宗教根本在社會上有功能,就是人可以在宗教上追求人生上的答案,人才有希望!其實原居民和基督徒都找到,有他們人生 的意義。此外,宗教 (非邪教) 有導人向善的功能,令社會穩定,長洲北帝沒有令人犯錯的事,長洲人沒有歧視遊客,反而歡迎他們。其他宗教如佛教等都有善的成份,只是稍有差異而已。所以部 分宗教可能包含基督徒的一些特質。我覺得若其他宗教都是導人向善,那不一定執著於那個神才是真實!

基督徒擔任傳教使命,為的是宣揚耶穌的喜訊,在宣揚的同時,我們不是應該以喜樂的心去宣揚麼﹖為何要噓﹖見到不同宗教的人也施愛,身為基督徒,不是應該高興嗎﹖

圖片參考

2005年5月20日

愛國!

今天下午閱讀了李怡的專欄,提及立法會議會一致通過十一、七一、五一所有大專院校、中小學都必須有升國旗儀式,並要求所有學生出席!

國際笑話。

李怡加了一句,那三天學校放假,難道要人回校嗎﹖

國際笑話。

由北角用一小時返中大,看五分鐘升旗又用一小時回家罷。
原來愛國是這樣的,多謝有智慧的立法局議員!

近來政府都推出了不少硬銷的愛國教育,包括了每天六時和六時半分別於亞視和無線播出的<心繋家國> 的宣傳片,片段以國歌 <義勇軍進行曲> 為音樂背景,播出國家領導人、金紫荊廣場啊、楊利偉啊,看罷了,那「心繫家國」是什麼意思﹖那「國」是不是只有「新中國」才能獲得承認﹖那過去的中國﹖有 文化、有符號的繁體字又如何﹖

恕小弟不明白,「愛國」究竟是什麼﹖又或者剛才所說,那國是怎麼樣的中國﹖很像很有共識,「國」大家都覺是共產黨建立的新中國,看來以前中國做過什麼大家 也忘記了,聽說內地人連什麼仁義禮智都不知道,結果大量膺品出產,胚胎在街也沒有人理,被偷竊公安教你公開毆打小偷……原來我們是中華兒女,是因為我們是 新中華、新中國的,舊與我們無關;也難怪曾獻梓都要在公眾場合高歌讚揚新中國怎樣好,卻不見他談中庸之道……

愛國也原來是這樣。大批中國人衝進日本商店以反日,表示好像五四正義,實際上,中國人都有打日本工,看守日本商店,無庸置疑這是沒問題,中國人衝進有中國 人的日本商店,豈不是自己人打自己人﹖真的愛得轟轟烈烈!由此推斷,六四都是愛國行為,原來如此,我明白了。中國人指控日本人篡改歷史,又同時認為沒有文 革、六四此等事實並無不妥,向外批評、我族中心主義 (enthocentrism)是我們香港人所欠缺的!

其實,香港人沒有內地人這麼優秀,中國語文及文化科:out啦,學楊利偉啦。愛國心不夠強,要解決之,先每天背國歌,看升旗……升旗不夠,你住北角,去金紫荊不行,一定要經過漫長的水路才能看!

有國際笑話是愛國的第一步。

2005年5月17日

太平清醮、包山夜人的互動

太平清醮
五月十五日是長洲的太平清醮,有飄色巡遊,也有廿六年來才復辦的搶包山活動。


今年是我第二次去觀看飄色巡遊,因為這是香港的文化,一年只有一次,所以就算人多也值得。今年和去年一樣,如常的提早等巡遊和拍照,我和一位朋友不約而同 認 為,今年的飄色不如去年,可能是去年新聞太多,以致有很多新造型的出現。今年比去 年似乎多了平安包賣,可是我沒有賣,到想買的時候卻不能買了。另外,去了兩年才知太平清醮節日意義,說因某年長洲瘟疫,才有這節日。其實香港有些傳統地區 活動都因為瘟疫,例如銅鑼灣大坑的舞火龍。


輪候看搶包山

本來因為累而放棄看包山,但在七時半數人數到一百零五人,心想,應該不可能每人都替其他人排隊吧!於是排罷,期後有記者訪問我們,也因為人太多,警方提早派籌,我是第一百三十九個。


三個小時的輪候其實真的悠悠長,幸好有一戶家人見我們辛苦,搬了一箱水和幾張椅子給我們,因為他們很多謝我們來長洲。期間我們更和前面兩母子談起話來,談起近來的生活……

這 種感覺,相信在城市中不復見,「各家自掃門前雪」:在複雜的城市和現代城市規劃形成的產物。我不是說長洲人一定是好人,市區人一定是壞人,這個世界根本 不存在好人壞人,因為從社會學角度,無絕對之分;天主教角度,人已經有原罪,用不著分好人壞人,但這種景象其實可不可能在城市做到﹖當我們回顧當晚的事 情,長洲人只是借椅子和將一箱蒸餾水送給我們,和陌生人談話的內容只是家常便飯,談普遍人的生活,閒談內地,閒談近來的香港教育,比較她小時讀書和現在我 們讀書時的情形……兩三個小時便這樣的過,或許這算是知性、交流的過程,當然是互動的。


我們發現城市間的互動愈來愈小,或許因為城市是一個抽象的社會,人不知身旁的陌路人,故少做少錯,不理也罷。但也奇怪,陌生人的交流過程其實在城市都可以 出現,我們做不做是其中一個因素,回想起悼念趙紫陽晚會舉行過後,有人互相討論,談及中國的黑暗,當事人在國內就學的所見所聞,於是大家深入談論至少超過 半小時。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很記得劉創楚教授提及的首屬群體
(primary group)和次級群體 (secondary group,其中我想指會社association),後者的出現,往往是大家有共同的目標,參加悼念會,大家來都對共產黨有意見,都對趙紫陽逝世感到惋惜,志同道合,所以聚在一起高談闊論。星期日晚輪候搶包山,會社解釋到大家互相談話,似乎大家一同排包山,等三小時悶了。


還有一個問題,終究城市能否做到互助互愛,例如上述長洲居民對陌生人的幫忙呢﹖我想這個問題還有待思考……

2005年5月12日

照片

選擇一部好相機,並不是只是人家的意見,也不只是雜誌的意見,因為,想拍什麼,為什麼要拍,是自己的。去陳列室試到爛才是最佳的意見!

如何是一佳作,雜誌裡的剔和叉絕對不是答案,因為美不美是沒有絕對的。器材重要,意境更重要。形似重要,神似更重要。

按這裡細心欣賞這位攝影師拍的一系列照片,並開啓speaker吧!

另附今天亂拍的照片:

























2005年5月11日

鐵路

前幾天因為下雨造成意外的關係,結果港九大塞車,結果要改乘鐵路回家。

近來,東隧加價,導致紅隧更擠塞,地鐵加班。

昨天和一位友人ICQ,她說寧願轉幾次車,也不願塞車。

其 實我對鐵路這交通又有什麼看法呢﹖不知是不是當年地鐵宣傳的口號:「話咁快就到」,當我乘搭地鐵的時候,要求十分之高。由於我未能住宿,每天偶爾都乘坐 地鐵上學,去九龍塘可以去金鐘或油塘轉車,我選後者而不選前者,因為每次 (尤其回程) 於金鐘由荃灣線轉港島線,都見到港島線的列車關門、離站!荃灣線的才開門,接著見到顯示屏:3分鐘。又浪費我的3分鐘了……可能因為我對鐵路的role expectation是如此,所以3分鐘並不放過。也因為這原因,近來地鐵早上1分鐘減至2分鐘,我更覺鐵路不是完美的交通,沒位子不在話下,一定要沿 著曲曲折折的路才是重點,結果巴士也比鐵路快。

地鐵當年的港島線、荃灣線、觀塘線,坐落於市中心,現在的東涌線,時速可到135公里,不 消30分鐘,便可由中環到達機場或東涌!地鐵站連接著商場和上蓋 物業,不用日曬雨淋,至於穩定性,是由鐵路公司獨力控制,因此為了公司的聲譽,自然要求零意外,每次都「按時抵步」,日本的鐵路更要求這一點。鐵路的指引 使人不迷失,也容易到達目的地。這些已由地鐵公司一一實現,我想這算是交通方面的理性,也難怪有人說,沒有鐵路會死的。

某程度上,鐵路是 一死板的交通工具。第一,因為鐵路的結構,由一點到另一點,永遠是同一軌道上,由荃灣去上水,要先去九龍 (太子) 轉車再去九龍塘轉乘九鐵,繞了圈子;可巴士就不同了,特快經城門隧道到達目的地。第二,萬一鐵路故障怎辦﹖整條要停止服務;與其他交通工具相比,以巴士為 例,仍可改派後備車或改道,十分彈性。第三,鐵路拉遠人與城市距離,地底的地鐵叫人只留下某區的印象 - 什麼色的路線﹖什麼色的車站﹖荔景是紅色的,但你知否荔處於山頭,可以上祖堯邨遠眺貨櫃碼頭和香港島﹖彩虹站上面有什麼﹖東鐵西鐵「只可遠觀而不可褻 玩」,你看到女人街發生什麼事嗎﹖你看到人的流動和互動嗎﹖

有鐵路,人似乎不必看地圖,記字母便可以,但一走出車站,其實可以更迷失,有什麼事就行隧道,但沒有隧道呢﹖很少聽見人會看地圖認地方了。你知否淺水灣在香港哪裡﹖

就連政府也對鐵路十分依賴,也極度、盲目崇拜,以鐵路為本,浪費了不少金錢,有些新的鐵路,不是座落在市中心,要轉輕鐵轉那,不容點到點巴士線開辦,有則取消,以為這樣達到資源善用和效率,轉轉轉,很慢,政府的手段更控制人的行動……

鐵路本身就是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以便更快捷到達目的地,但使用不當,追求理性只會帶來不理性。

中英文會考改革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昨公佈,中文科會考將於2007年作出大革新,其中取消課文問答,加入校內評核,著重讀寫聽講。不過在取消課文方面遭受到教育界的反應。

我語文水準不高,所以沒有資格評新評核機制和課程好不好,只是新課程較接近預科的中國語文及文化科:讀寫聽講而己,從早訓綀聆聽、演說,在中六中七時壓力應不比我們應考時大吧!

但昨天發言人說了一句話,另我大為注意。他說新課程其中目的是不想學生機械式操綀,此話其實和近年的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報告說的完全一樣!但考評局是否已做 到這一點﹖以現時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為例,題目無論類型和形式,每年都有不同,小至由三條文化題裡有小題變至三大條,大至聆聽理解全選擇或全填寫,閱讀理解 速讀變精讀等等。考評局其實是用心良苦,考試一早被公認為為了進大學,這個目標既定了,有資質和無資質的考生會否因為為看看自己真正實力如何,而毅然放棄 一切綀習,就如此勇敢面對挑戰﹖為了學歷,我不理會我語文水準如何,就算搞不好語文,總之高分便足夠了。在這工具理性下,操綀不是有效率嗎﹖不想機械式操 綀的話,不如「大包圍機械式操綀」吧!出過的,操!未出過的,如果有機會出,照操可也!語文是「浸」的,不是兩年就愉快學習到的,想多些新的操綀方法豈不 是更好﹖

在這之前,英文亦於同年將課程甲和乙合併,皆時考生沒有藉口取A捨B了,取A捨B是近來的怪現象,不知是政府強行母語教學挫低他們對英文的信心,還是另有原因使他們這樣做......

2005年5月9日

Blog 2

其實我幾天前申請了一個blogger戶口,在這之前,我不曾留意這服務。是一個星期六,我見林子揚寫了一篇關於blog的文章,並瀏覽過他的網誌,也看過其他人的文章,發覺他們真的可以每天寫好一篇文章,很有生活點滴,有可讀之處。

我在去年10月10日申請了xanga,那時見同學們玩xanga,於是一試,一開始,每次類似大家,兩三段成一不短也不長的文章,分享自己的想法,但後來發覺似乎不多人看,結果間中改用口語,打一些比此更短的短文,又試過分享過我對中大國際化的意見。

我的xanga主要讀者是大學同學,不是太多中學同學知道我有這東西,皆因中學時候沒開ICQ和xanga,所以開xanga以後,其實走的是類似blog所定下的路線,不過最後走的是xanga用家走的路線。

先 比較xanga和blog的分別,在結構上,有人說xanga版面比blog美,其實blog和xanga一樣有修改html功能,是custom的,不過在香 港,大部分xanga用家都是學生,未知是否這個原因,學生會花時間修飾一下,所以有些太花巧,有些真的美觀!xanga一頁最多貼五篇文,不論你今天貼 了多少篇,一天貼五篇 (entries),那翌日貼了一篇,前一天最先貼的一篇就去了第二頁,我發覺很少人會看第二頁的內容。blogger不同,一個月才一頁,應該不用顧慮 是否等人看。xanga某程度上營造了小圈子氣氛,因為要人登記了才能留言,見過有兩個人為了留言而先登記了,也有人沒留言了,例如朋友Ryan曾在我的 opendiary留過言,因為不須登記成會員,卻不在xanga了;blogger和opendiary一樣,什麼人皆可。

或許出於偶然,xanga由學生用,blogger由中年人 (除了自己),xanga文章處流水帳、心事……blogger是網上專欄 (小弟覺得),文章長些但有條理些 (希望xanga用家不要太介意,我自己寫xanga不會太著重文筆);所以,xanga的讀者是見過面的朋友,blogger可以是陌生人,人家寫的 blogger似乎和我有關係,我前幾天都儲了幾篇。

我不會貶低xanga,因為他的確有他的用處,我會繼續用;而我正在考慮也用blogger,blogger的氣氛可能會推動我每日、或間中打一篇文章,改善自己的文筆,甚至訓綀到自己分享對事物的看法。

朋友們,繼續看我的xanga吧!如果有興趣的話,歡迎看看我冗長的文章吧!

2005年5月8日

Blog

今天我閱讀了蘋果日報一篇由林子揚 (頭條新聞主持) 寫的文章,
並瀏覽他在文章附上的日誌,日誌裡有一篇關於網誌和網上日記
的文章,希望林子揚不要介意我引錄他全文吧!

引錄自:http://paullin1210.blogspot.com (5月2日)
------------------------------------------------------------------------------

我不懂寫Blog?

為何香港的Blog文化給「日記」主導了呢?從第二個角度看,這個
並不是傳媒的責任,不是網友的責任,不是誰的責任,這個是市場
主導的現實。

Xanga 式的網上日記,從來也沒有什麼人來推動。照我所知,大部
份玩Xanga的是中學生和大學生,而且,有大部份中學生和大學生也
玩過Xanga式的網上日記。 在這裡,可以簡單的推論說因為Xanga的
設計及感覺很適合他們,所以他們覺得這是他們的玩具,是屬於他
們的,所以他們樂於參予。寫網上日記是隨心的,即 興的,無計劃
的,更可以是無目的,無意義,讀者通常是自已的朋友。Xanga在香
港流行的原因大概就是這麼簡單。

有趣的是,有很多玩 Xanga的朋友,都會說自已正在寫的只是網上
日記,他們會否認自已正在玩blog。我們暫時不理客觀定義的問題,
但現時在香港,有很多人甚至用家也認 為,Xanga只是和朋友嘻哈一
餐的日記,blog則是更有深度,更難寫的網上日誌。大家也不約而同
地同意,幾日才寫一次的日記並不等同日誌!Xanga 就是Xanga,
blog就是blog;日記就是日記,日誌就是日誌。

叫一個今時今日的香港中學生甚至大學生,寫一篇有自已立場看
法、有洞察力及有趣的文章,應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可能
他們根本提不起興趣去寫。所以,寫網誌在「香港學生群中」,暫
時沒有很大的市場。
------------------------------------------------------------------------------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