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11日

鐵路

前幾天因為下雨造成意外的關係,結果港九大塞車,結果要改乘鐵路回家。

近來,東隧加價,導致紅隧更擠塞,地鐵加班。

昨天和一位友人ICQ,她說寧願轉幾次車,也不願塞車。

其 實我對鐵路這交通又有什麼看法呢﹖不知是不是當年地鐵宣傳的口號:「話咁快就到」,當我乘搭地鐵的時候,要求十分之高。由於我未能住宿,每天偶爾都乘坐 地鐵上學,去九龍塘可以去金鐘或油塘轉車,我選後者而不選前者,因為每次 (尤其回程) 於金鐘由荃灣線轉港島線,都見到港島線的列車關門、離站!荃灣線的才開門,接著見到顯示屏:3分鐘。又浪費我的3分鐘了……可能因為我對鐵路的role expectation是如此,所以3分鐘並不放過。也因為這原因,近來地鐵早上1分鐘減至2分鐘,我更覺鐵路不是完美的交通,沒位子不在話下,一定要沿 著曲曲折折的路才是重點,結果巴士也比鐵路快。

地鐵當年的港島線、荃灣線、觀塘線,坐落於市中心,現在的東涌線,時速可到135公里,不 消30分鐘,便可由中環到達機場或東涌!地鐵站連接著商場和上蓋 物業,不用日曬雨淋,至於穩定性,是由鐵路公司獨力控制,因此為了公司的聲譽,自然要求零意外,每次都「按時抵步」,日本的鐵路更要求這一點。鐵路的指引 使人不迷失,也容易到達目的地。這些已由地鐵公司一一實現,我想這算是交通方面的理性,也難怪有人說,沒有鐵路會死的。

某程度上,鐵路是 一死板的交通工具。第一,因為鐵路的結構,由一點到另一點,永遠是同一軌道上,由荃灣去上水,要先去九龍 (太子) 轉車再去九龍塘轉乘九鐵,繞了圈子;可巴士就不同了,特快經城門隧道到達目的地。第二,萬一鐵路故障怎辦﹖整條要停止服務;與其他交通工具相比,以巴士為 例,仍可改派後備車或改道,十分彈性。第三,鐵路拉遠人與城市距離,地底的地鐵叫人只留下某區的印象 - 什麼色的路線﹖什麼色的車站﹖荔景是紅色的,但你知否荔處於山頭,可以上祖堯邨遠眺貨櫃碼頭和香港島﹖彩虹站上面有什麼﹖東鐵西鐵「只可遠觀而不可褻 玩」,你看到女人街發生什麼事嗎﹖你看到人的流動和互動嗎﹖

有鐵路,人似乎不必看地圖,記字母便可以,但一走出車站,其實可以更迷失,有什麼事就行隧道,但沒有隧道呢﹖很少聽見人會看地圖認地方了。你知否淺水灣在香港哪裡﹖

就連政府也對鐵路十分依賴,也極度、盲目崇拜,以鐵路為本,浪費了不少金錢,有些新的鐵路,不是座落在市中心,要轉輕鐵轉那,不容點到點巴士線開辦,有則取消,以為這樣達到資源善用和效率,轉轉轉,很慢,政府的手段更控制人的行動……

鐵路本身就是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以便更快捷到達目的地,但使用不當,追求理性只會帶來不理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