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30日

一年、兩年……

由2003年開始:和兩位朋友上了街,雖走了大部分,但又不算走足全程,因為未上到政府總部便放棄了。



第二年,沒有朋友陪我去,自己也打算去,只想看看情形而已。乘車到銅鑼灣,拍一拍照,再到金鐘,遇到一對新人。計算起來,如果未離婚的話,剛好一年。第二年,人仍很多。期後自己由金鐘行上政府總部,好像補充上一年未行完的路……

第三年,都沒打算了……沒打算並不是因為我對政府改觀。香港不會因為一個人下台而變得更好,改的路還遠……

(今天兩手很軟,所以很少文字。上面全是本人的相片)

2005年6月20日

6月19日的清晨

昨天在長洲 (可我不是住那裡),早些起床希望可以望到日出,結果不算太成功......







2005年6月19日

遐想的交通設施 / 配套

有時候,多乘交通工具,就會有遐想:

- 幻想巴士座位前如飛機座位有一個袋子,放著雜誌和書本。民航機放的子飛行安全小冊子、嘔吐袋、雜誌等等。巴士座位是否能放著都市日報、招職、人家不要而完整書本,培養閱讀風氣呢﹖

- 近來東鐵辦了一個閱讀書室。乘客可將沒有用的書籍交予沙田車站,供其他乘客取閱,閱讀還予書室。但是像我上課日由紅磡 / 九龍塘車站返大學的,也懶得落車上那個書室借書,再上車回校 (當然我不會連學校、公共圖書館也懶去,因為我不想這樣花時間在旅程上)。聽人說過日本的車廂裡的行李架 (其實不至於放大型行李) 上用長長的繩掛著不同的書本,要是我可以坐下來的話,我就取閱上面的書。我不介意沒有選擇,總之這個提議能帶來方便。

- "Shall we dance" 一劇中的男主角每天要乘鐵路回家,由於鐵路車站離他家有一段距離,所以要騎單車回家。以我所知,新市鎮有不少單車徑,新界西也不例外;我也知道西鐵車站離 市中心很遠,若要乘西鐵回新界的家,應該要轉輕鐵或接駁巴士,但是那些路線固定,可能要繞圈子才能回家,有可能接駁的車程就是等於西鐵 - 由新界出九龍的車程 (而且又要等接駁巴士輕鐵......)。很奇怪新界部分地方除了各單車徑不連接外,沒有一條單車徑是能到達西鐵車站!單車接駁除了環保外,也不受接駁交 通工具的限制 (路線、候車時間、需求)。

- 曾經在網上看了一張圖片,是一個轉乘站,只要繞過對面便可轉車 (巴士與鐵路互相轉乘)。這點地鐵能做到,但是只限於地鐵轉地鐵。若輕鐵轉乘西鐵呢﹖曾試過在屯門站轉乘輕鐵,要行一段電梯落地面然後再爬上去,這樣又若了老人家,又浪費時間。

當然還有很多遐想,例如巴士的地鐵式收費、重售學生月票等,有不少在外國推行已久。我經常覺得香港的交通在硬件上做得不錯,車又新又舒服,但配套和軟件方 面卻做得不足,可能那些官員經常乘自行車,沒了解或嘗過集體運輸,又或是沒有修讀和交通工具有關的科目,結果就出現遠離民居的西鐵、一籮籮取消巴士線政 策、搬走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等事件......

2005年6月13日

版權﹖

和美國回港的舅舅談了版權的問題,在美國有一種叫OSF (Open Software Foundation),這些團體認為原創出來的應該和大家分享,有四種主要的程式都可免費使用:L.A.M.P. (L是Linux;忘記A,是asp嗎﹖M是MySQL;P是php),當然還有其他等。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是OSF同類團體,他們的目標是"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FSF), established in 1985, is dedicated to promoting computer users' rights to use, study, copy, modify, and redistribute computer programs." (FSF -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http://www.fsf.org/) 上面還有一句bold了的句子:"You should think of "free" as in "free speech"."和言論自由是相等的。

近 來發覺就算用錢買了正版貨,都有諸多限制,例如想將CD換成mp3,好讓自己出街隨身聽,但CD有防盜功能;網上有圖片,原來即使有引錄出處,已經完全 尊重了原創,也是不可......上次我都討論過版權這回事,我老是不明白,為何是付錢﹖是他的心血﹖一定要用錢補償﹖我在尊重這裡意義是:不要將人家功 名歸功於自己。好像網上的一張圖,我取了並註明出處,這能令原創有嚴重 (指千萬元以上) 金錢損失麼﹖版權原來就講公平和利益,後者和公平有密切關係,所以如果「侵犯」版權反而對雙方有利的話,就不算侵犯。以 <他約我去迪士尼> 為例,一傳十,十傳百,最後是Jackie Chan她取得唱片商的合約和在十月出唱片。如果每次傳遞消息都要付版權的話,似乎原創者可以坐擁收不少費用,但是令其他人卻步,寧願聽了算罷,而Jackie便不為人所知。

我們從小就沒有版權 (尤其經常要收錢那種) 這回事,我年紀不大,未經歷過六七十年代,那時小孩子創造了不少玩意,也一樣供諸同好,基本上誰發明的也不知道。

港燦筆記發生了事,其實註明出處便可,他說因為有些要付版權費,我相信:如果說那圖是你自己又或是不說是誰,就對原創最大侮辱。付錢算什麼﹖究竟創作人要錢還是要意見﹖想大撈一筆﹖炒股最好,應該不比創作設計般太多腦汁和靈感吧。

好像權力多於講版權,其實我所講的版權是什麼﹖我真的不了解。又或是社會根本未有一個共識,所以我覺得大家寫blog的,都應該討論這個問題。擴大版權刑事法、付錢...... 究竟錢是防止侵犯版權﹖還是因為資本主義,正版商權力大,趁機坐擁收最多的錢﹖

香港的電影界、漫畫界,權力似乎很大很大......但是片子的質素......還是版權﹖

我平時有拍照的興趣和習慣,所以這裡的blog都會用自己的相。有一點可以肯定,自己的插圖配自己的文字,是饒有意義的!

2005年6月12日

中西端午

昨日去了赤柱的國際龍舟賽,好看,其實選去赤柱的原因有以下:
一、時間由早上八至九時到下午六時,為眾多地點最長的一個,因為其他地方大多在中午間舉行,而赤柱是舉行國際賽,需舉行四十場初決賽事。
二、相比其他地方,在赤柱你可以不只觀賞中國人龍舟,而且可以看到外國人;而外國人有外國的特色。
三、相比其他地方,赤柱是沙灘,其他地方是河為主。沙灘細,走位容易,在細小的地方可以和參賽手近距離接觸,拍照也容易。其他地方以城門河為例,長長的城門河起終點滿是參賽者和觀眾,要擠入去相信不容易,但赤柱正灘的環境將賽手分散,站在哪也能看到參賽者。

赤柱有兩個缺點:
一、沙灘只有終點,只有一個角度,又難看到開始是誰領先和落後,更遑論誰追上誰﹖
二、要是拍照的話,長焦鏡如380mm焦距相機算是可以,長些就拍到健兒努力爬的樣子,380mm的相機夠近拍的時候,健兒已到終點,已經放手。

我下午四時許到,發覺外國人很有新意,看網上的相,上午原來有聰明笨伯,下午決賽也見到女護士拿著兩瓶酒指揮,他們若比賽完畢更會高歌。這些在中國隊反而罕見,而且沒什麼特別......

還有一個分別:中國的龍舟是可以站著爬的,而外國規例是不可,因為外國人高過中國人,在最後中國和外國賽事,則採用中國規則,因為龍舟是我國傳統。

以下相片由本人拍攝:








「女護士」


芬蘭航空的牛角打扮

2005年6月7日

人生證據化

由中七老師叫我們提供資料給她寫大學聯招的信,到現在見工,都要提供履歷和學歷證書等證明。

現在我的做法是,在電腦內開一個新的資料夾,裡面有我的履歷,這個履歷,其實是當年班主任叫我們提供的資料,再更新及修改而成。

至於hardcopy,有一個file裝著所有我曾經得到的畢業證書、獎項等等。

小時候臝了比賽,得到獎項,是因為勝利,有了別人的認同。當時不明白家人為何要將獎狀過膠,又或是買一個file將之存放好。長大了,有些要放在保險箱,不知原因,更沒有想過想問為什麼。到今時今日才知道,部分證明其實是為了將來!

現代城市是普遍 (universal) 型社會,是複雜和抽象的,每天對不少人,有些人我們不認識的,要如何去信任,得靠過「第三者」,這些「第三者」就是街知巷聞、有名、有信譽的機構、組織, 至於我們怎樣對這些組織產生信任,可能是傳媒介紹、別人介紹等等,有這些組織證明我們有質素的 (透過證書),那別人就相信我們。這是現代社會最必需、最快分辨誰好誰壞的方法。

這些證書的內容,證明你有什麼獎項、有什麼學歷,近來只是參加了什麼講座、比賽都會有證書證明,而義工嘛,要以小時計作指標,夠指定時間有證書,有證書才證明自己有做義工,很熱心等等......

但是一個繪畫不錯的人,沒有任何獎項,那在陌生人的眼中會是怎樣﹖一個熱心的人,他所參加的義工服務,是視乎他的能力、興趣、熱誠,有些義工服務沒有證書證明,那沒有證明的他,算是沒有熱誠的人麼﹖

中學說過,會為每個學生開一個資訊夾,紀錄學生所有參與過的活動。如果沒寫日記,不知會不會以為自己人生中只有這些活動......有一天和中學同學聚會,回想以前很多事,不寫日記、不由同學提起,只得這些證書的時候,感覺某程度上的空白。

但不以證書考試比賽證明的話,見工任由吹噓,那又是危險的。

2005年6月5日

六四 (二)

一天早上,一隻被人飼養的龜如常在企缸生活,見有一道縫,便試著走出去,牠猛力的爬、猛力的抓,因為企缸太窄,毫無自由......

然而有人不介意那追求的「自由」。追求了十六年,那「自由」愈來愈遠,也無意識地失去,可能有替代品吧。公車經過天橋,乘客能俯望維園,身後的乘客說:「我也忘記六四是什麼了......」

十六年前的那件事,對有些來說,今天仍是擔憂;也對有些來說,今天有替代,又或是「以另一角度」去思考。

梁朝偉曾參與「民主歌聲獻中華」和支持民運。今時今日他說:
"I agree with the message, for example, during the June 4th incident, I didn't join in any demostrations, because w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id was right to maintain stability which was good for everybody."

候選特首曾蔭權:
「呢啲穩定,惠及香港,CEPA等項目都俾到機會我哋,六四喺歷史嘅地位係點,唔理當年經歷過嘅人定係年青人,都要客觀性去睇。」

這位學生完全符合候選特首所說的話:
「可惜的是,又有多少香港市民了解六四當年發生的背景與真實情形?......

「基 本上,當時的中國所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和全國人民的同心協力,可嘆的是當時的學生看不到中國政策「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一點,一個小小的錯失所帶 來的影響不只是千千萬萬的人民,而是萬萬億億的人民!然他們太執著於即時的反腐敗行動而忽略了穩定的重要性,盲目地跟隨外國的文化浪潮,成為了政治不穩的 因素。適逢蘇聯總理訪華,為了穩定、為了國體,中國政府在屢勸無效後派出軍隊到天安門廣場進行清場行動,確保首都恢復正常秩序,是為「六四事件」。

「各 位,六四事件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前車之鑑,提醒我們盲目激情所要付出的慘痛代價。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為了自己立場與目的而去提出一些偏頗論點來擾亂我 們的人,香港的市民,特別是我們的年輕一代,請不要空有滿腔熱誠盲目地跟隨別人去做事而沒有自己的思考,這只會令我們成為一個被人利用的扯線公仔,隨時被 人牽鼻子走而不自知。史實是真實地存在的,只在於我們有沒有放心思去了解和作一個理性而客觀的分析而已。而你,想成為一個公仔嗎?」

十 六年前這些學生只得一歲!一歲掌握了當時的事﹖是他的......告訴他,所以知道六四事件。可歸納出來的「理性」、「客觀」意思是:只要不跟隨潮流, 潮流支持民主自己便盡一切所能猜疑懷疑質疑民主;故六四眾人反對中央所對自己就持相反意見。是為相反的方程式,是必然的。

第二條客觀的原則是,人有什麼著數和機會,是可是前事不繼後事不提罷。

這些學生非常正義,愛國要如譚嗣同留在中國,所以梁啟超、康有為、孫中山是不愛國。但他沒有看到,譚嗣同要梁出國,孫在外革命成功。

那小龜幾經辛苦終於爬到出去,縱使企缸離地面有很高的距離,牠出了去,也曾想回原處一兩次,因為牠想在外找別的幫手,看看能否救牠的同類......



下一代 / 將來的人仍會知六四是什麼嗎﹖

我的相片,按此

2005年6月3日

六四

去年不知六月四還是五日的早上,商台節目 <風波裡的茶杯>中,梁文道如常接聽電話,有一位聽眾打來,先稱讚近來其節目容許反對聲音,之後便說其運動學生有錯。梁文道聽後很激動地說道,就算學生使用暴力,用不著解放軍和坦克......

我想今時今日很難聽到這般指責。明天是六四事件十六周年,已離中國人愈來愈遠了,可是每年中央政府都「循例」捉一班人,過後才釋放或不了了之。

去年從父親手中取過一本搜羅由八九年四月廿六的到六四過後每日不同報章 (包括人民日報) 之頭條,翻到六四之後,不少報章 (包括文匯報、大公報等) 均指責政府的暴行,消息更指當年廿七軍和三十九軍的事。這是中央的事,為何連我們 (市民) 也要被捉去﹖

一百萬人上街、指責暴行竟然變得愈來愈泠漠,這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左派報紙已經不從學生方面想啦,可能覺得學生有機會一手摧毁國家.....

叫人反省改歷史,其實自己也改歷史,根本是日本軍侵華,就走去憎全日本人;明明是隱瞞六四也不承認,竟然比日本好﹖

十六年......